-
是的,大兴安岭林区现在仍然有鄂伦春族同胞居住。
虽然鄂伦春族的总人口不多,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(2020年)的数据,鄂伦春族人口约为3079人,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是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区和鄂伦春自治旗。
"鄂伦春自治旗":位于大兴安岭地区西北部,这里保留着较多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。虽然现在绝大多数鄂伦春族已经定居,生活在城镇或村屯,但他们仍然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民族文化,例如鄂伦春语、民族歌舞、驯鹿文化(部分鄂伦春人还保留驯鹿习俗)等。 "加格达奇区":虽然不是鄂伦春自治旗,但加格达奇区也位于大兴安岭林区核心地带,区内同样有鄂伦春族居民居住。他们是随着国家发展和建设,从游猎生活逐渐过渡到定居生活的。
所以,可以说大兴安岭林区不仅是鄂伦春族的历史文化发源地,现在仍然是他们重要的聚居区域之一,他们在这里生活、工作,并继续传承着自己的民族特色。举报 -
鄂伦春族生活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,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,曾被称为“林中百姓”。他们擅长骑马狩猎,长期的游猎生活,造就了他们勇敢彪悍,百折不挠的性格与精神,并且发展出狩猎民族特有的音乐、舞蹈、文化。随着时代发展,如今的鄂伦春人已经走出山林,由原始社会跨入了现代生活,开始定居在砖瓦房中,曾经的马背生活演变为民族风情旅游项目,被很多喜欢民族旅游的朋友所欢迎。
鄂伦春人的聚居地,在黑河市瑷珲区新生乡坐落在美丽的剌尔滨河畔。在过去的狩猎时代,大山里的獐狍野鹿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,肉可以吃、皮可以做衣服,每个鄂伦春的男人都是干练的猎手,他们一年四季都在茫茫的林海中穿梭。骏马和猎犬是鄂伦春族猎手不可缺少的帮手,也是生死与共的好伙伴,鄂伦春人的骏马和猎犬都很通人性,因此,鄂伦春人不吃马肉和狗肉。如今,随着全面禁猎,进山打猎已经成为历史,但还能看到村里的男子穿着袍子衣,带着猎犬,骑着马儿去原野飞奔,虽然没有猎枪,但依然感受到那股桀骜不驯的猎人气息。
鄂伦春人擅长手工,他们的典型民族服饰充满狩猎民族特色,妇女们心灵手巧,用狍子皮加工的衣服和帽子结实、柔软、轻便、保暖。狍皮衣,鄂伦春语叫“苏恩”,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,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,身上装饰“弓剪形”、“鹿角形”、“云卷形”等图案。皮靴叫"其克密",是用16只狍腿的皮拼制成的短靴,以野猪皮或熊皮做底,以狍筋代线缝制。帽子叫"灭塔哈"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,既生动又逼真。
鄂伦春人还擅长用桦树皮制作工艺品,大兴安岭桦树遍地丛生,是大自然给鄂伦春人的馈赠,充满智慧的鄂伦春人用桦树皮加工,制作如盒、篓、桶、箱以及轻巧的桦皮船,并会在上面绘制或雕刻精美的图案,多以狩猎元素为主。朴实无华的桦树皮,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,变成了各式各样的艺术品,这是鄂伦春人游猎生活的历史见证。
鄂伦春人能歌善舞,无论是宗教活动、节日庆典或是日常生活娱乐,都会跳舞,共同特点是边歌边舞。代表性的舞蹈有《熊舞》、《野牛搏斗舞》、《树鸡舞》、《依哈赖舞》、《红果舞》,这些是对野兽、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生活的模仿,场面壮观庞大,非常具有戏剧性。
若想深入体验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,民族使者美美为你推荐以下路线:黑河-达斡尔族坤河乡-鄂伦春(鄂伦春民族学校)。
了解更多东北三省民族旅游详细资讯,欢迎关注民族使者美美(shizhemeimei56)
56民族行旅游网,带你游遍56个民族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