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汤锅
那些年被大火吞噬的黑龙江森林,如今怎样了?
1987年5月8日,“火头像一条红龙翻过山脊,天上全是灰,太阳是黑的……”据大兴安岭“五·六”火灾亲历者王建国(时任图强林业局护林员)所诉。 “那些年在黑龙江被大火燃烧过的森林现在怎么样了?”这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,更是一代人记忆深处的灼痛。
一、历史之痛:1987年5月6日 – 6月2日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(漠河、塔河、呼中、阿木尔等地)过火面积:约133万公顷(相当于1.33个北京市)受害森林:近70万公顷 原始林化为乌有 伤亡损失:211人遇难 5万余人流离失所 直接经济损失超5亿元(当时币值)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森林火灾,也是全球罕见的 雷击引发+人为因素叠加 导致的超级林火。当时的航拍画面触目惊心:整片整片的针叶林变成炭黑色,大地像被熨斗烫过一样平滑无物,连石头都被烧裂。
二、灾后初期:死寂的“黑色荒原”火灾后的前十年(1987–1997),这片土地被称为“黑地”或“火烧迹地”。
当时景象:地表覆盖厚厚一层灰烬和碳化木桩; 没有鸟鸣,没有兽迹,只有风穿过枯枝的声音;春季融雪时,泥浆裹着焦炭流入河流,水体发黑;原始生态系统几乎完全崩溃。自然更新极其缓慢:红松、落叶松等顶级树种难以自然落种;取而代之的是白桦、山杨等先锋树种快速占领空间。生态学上称之为“逆行演替”——系统退回到更初级阶段。
三、现在的状况:三大恢复阶段并存 重生正在进行中。今天的黑龙江大兴安岭火烧区,并非统一面貌,而是呈现出 三种典型状态交错分布的格局:
1. 重度火烧区 次生林初具规模 (已恢复):塔河县盘古林场、呼中自然保护区边缘 现状:白桦、山杨形成密林,平均树高15–20米;林下灌木层丰富(杜香、越橘、兴安柳);小型动物回归:狍子、花鼠、松鸦常见;鸟类种类恢复至火灾前70%以上。曾在一处30年前的重灾区拍摄到这样的画面:阳光透过新生桦树林洒下斑驳光影,一只松鼠抱着松果跃上一根半埋在土里的老松残干……
2.中度火烧区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(正在恢复) :漠河市西林吉镇周边、阿木尔林业局作业区 恢复措施:国家实施 火烧迹地造林工程,补植落叶松、樟子松;推行 封山育林,禁止放牧、采樵;建立防火隔离带和监测塔。 成效:人工林成活率约70%,部分已达郁闭状态;但物种单一,生物多样性较低; 土壤仍偏瘠薄,有机质积累慢。 问题提醒: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绿化速度,过度依赖纯林种植,反而降低了生态稳定性,易受虫害侵袭(如松毛虫)。
3. 漠河市凉水林场局部、靠近额木尔河上游的湿地边缘 特殊背景:火灾强度极高,地下泥炭层也被点燃;永久冻土融化,地面塌陷成沼泽;土壤结构彻底改变,无法支撑乔木生长。现状:多为苔草、芦苇、偃松矮灌丛;被称为“火烧沼泽化区域”;恢复周期可能需要百年以上。卫星影像显示:这些区域至今仍呈浅灰色斑块,与周围绿色林海形成鲜明对比。
四、 1988年 设立“大兴安岭五·六火灾纪念馆” 警示后人,强化防火意识 1998年 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 减少人为干扰,助力自然恢复 2014年 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伐 森林进入休养生息期 2020年至今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 加强科研监测与生态保护 如今,整个大兴安岭林区实行“三级防火预警”机制,无人机巡护、红外监控、瞭望塔联动,一旦发现烟点,半小时内即可响应。
五、复苏迹象:恢复 野生动物 重拍 红外相机拍到棕熊、驼鹿、原麝活动踪迹 昆虫群落重建 传粉昆虫种类恢复至火灾前85% 林下经济兴起 松茸、猴头菇、蓝莓产量逐年回升 森林覆盖率回升 大兴安岭整体森林覆盖率已恢复至82%(2023年数据) 特别振奋的是:科研人员在部分区域发现了天然落种的兴安落叶松幼苗,这意味着生态系统开始了自我维持能力。
六、气候变化带新的风险正在浮现: 林火频率上升 近十年大兴安岭发生较大山火6起,气候变暖致干旱期延长 冻土加速融化 影响水源涵养,导致局部林木枯死 病虫害加剧 松材线虫潜在北扩风险,威胁新生林 人口减少 护林力量不足,偏远地带监管困难 现实困境:守护这片重生之林的人越来越少,而极端天气却越来越多。
七、普通人能做什么?
1. 不野外用火:进山绝不吸烟、野炊;
2. 支持可持续木材产品:拒绝非法来源木制品;
3. 关注生态公益项目:如认养一棵落叶松 云守护火烧迹地;
4. 传播正确防火知识:尤其教育孩子认识森林火灾的危害。

